网络上,人们代入动物的视角,以这种特殊句式来表达与动物之间的亲密交流,在都市繁忙生活的间隙,创造幽默可爱的回应。
▲图源:遇见碑林
在西安,猫咪是穿梭于时光里的精灵,将历史的厚重化作轻盈的呼吸。它们或盘踞于浓缩千年记忆的碑林,或流连于烟火巷陌,以慵懒的步调丈量着这座城市的温度,让四方四正的城市格局里浸润出一抹“毛茸茸”的圆润光晕。
展开剩余82%“溪柴火软蛮毡暖,我与狸奴不出门。”陆游这句诗广为流传,是许多人抱着小猫在家休闲的生动写照。
爱宠之心自古有之。自丝绸之路开辟,异域文明汇聚大唐长安,珍奇异兽也随之来到这片精彩丰饶的土地。在唐代金乡县主墓中就发现了形似猫的“猞猁”陶俑。波斯人称它是“地底下钻出来的黑精灵”。
▲金乡县主墓陶俑 图源:文物陕西
这种唐代贵族才能“消费得起”的“大猫”,还有猎豹、狮子。《册府元龟》记载:“开元十四年二月,安国遣使献豹,雄雌各—。”唐代虞世南在《狮子赋》中用极其夸张,且富有想象力的语句描述狮子“瞋目电曜,发声雷响。拉虎吞貔,裂犀分象”。将“百兽之王”的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与现代大多数人一样,小狗也是唐人喜爱的宠物之一。为人所熟知的《簪花仕女图》中就能看到两位贵妇和小狗玩耍的场景。
▲《簪花仕女图》 图源:中国美术
也有竖耳尖喙、瘦身长腿的波斯细犬。唐人《园陵犬赋》称赞这种狗“嘉彼御犬,即良且驯。蒙先朝之乃眷,向宫室而托身”。这种身形优美的犬类,今天在关中平原的东部,仍然有少量存在。
▲图源:唐三彩艺术博物馆
千年后的今天,人们依旧被柔软的、富有灵性的“小伙伴”治愈。
春日暖阳里,公园草坪上跳跃嬉戏的小狗,古树下打盹的猫师傅,古建筑背后的故事传说,共同造就一抹温柔、轻盈的西安城市形象。
网红猫有千千万,上过“央视”的,就不得不提西安的“碑林猫”了。“飒露黄”“拳毛花”“乌衣”是碑林博物馆的营业担当,它们的名称来自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“昭陵六骏”石刻中的两匹骏马“飒露紫”“拳毛騧”。作为网红猫,“飒露黄”曾经在央视《国家宝藏》节目中“亮相”,多年来,一直是碑林博物馆的小小“代言猫”,因为广受游客喜爱,馆中特别设计了“碑林猫”衍生文创,让人们可以将这份可爱带回家。
在西安坤中巷,一位老奶奶几十年如一日地喂养流浪猫狗,让这里成为聚集市民爱与温暖的“流浪动物主题街巷”。这条老街巷,在温暖的故事背景下,设计出了新生趣。色彩斑斓的猫咪涂鸦、随处可见的爱心猫屋、复古潮流的杂货铺……成为市民拍照打卡,“一站式吸猫”的好去处。
▲图源:西安发布
民众间口口相传的,还有一座“猫猫寺”——大兴善寺。这是始建于晋代的佛教寺院,唐代“长安三大译经场”之一,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。如今,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“反差萌”的新魅力,在院中,能看到小猫们时而在香炉边“监香”,时而在蒲团上晒太阳,时而在古树上磨爪子……被摸得锃亮的小猫雕像,随缘购买的“功德猫粮”,无不展现着当下年轻人内心柔软的慰藉。
西安博物院小雁塔景区的猫咪,虽然没有碑林博物馆的出名,却也乐得自在。这里茂密的松林和竹海,是猫咪、小狗得天独厚的乐园。夕阳斜照,雁塔钟声,萌宠在树影间跳跃,一动一静间,尽显自在与轻盈之美。
▲图源:遇见碑林
西安处处有景,也有都市人的精神栖居地。常驻西安的猫咪主题展览,吸引游览者纷至沓来;城墙边,随手一拍,河里的鱼、岸上的鹅、城墙上“飞檐走壁”的猫,野趣同框,是只有在西安才会出现的景象。
繁忙的一天结束后,“萌力”成为治愈心灵的一种“神奇力量”。大人和孩子,随手带着馍,掰碎了喂鱼、喂鸭子、喂鸟,看它们逍遥自在,快乐无边。那些拥有奇妙“治愈力”的“毛茸茸”,与这座城市的人们共享晨昏,互相温情守护,为西安增添一缕温柔、灵动的气质。
来源:文明西安怎样用杠杆炒股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鑫东财配资app_券商鑫东财配资_创业板鑫东财配资观点